宁海的清明节,有为过世的亲人扫墓的风俗。大约在清明节的前七天就陆续开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发出的感慨。这话一点也不错,清明节左右,上天总会应景流下缠绵不断哀思的泪水。可无论天气如何,大家都会风雨无阻得去祭祖扫墓。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这一天,虽然不能吃用火烧的东西,但聪明的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做出许多好吃的东西。在江南,有吃一种青团子地习惯。而在宁海,我们会做一种用糯米和“箐”的嫩草做成的“馍糍”。同样是馍糍,在宁海各地也有区别,在长街是甜的,在深圳是咸的,而在一市是淡的。我最喜欢长街的馍糍,甜甜糯糯的,味道好极了。
宁海的清明节是有意思的,堪比春节,不管离家近的远的,像归巢的蜜蜂纷纷赶回老家祭祖扫墓。上坟的时候要带的祭品可不少:纸钱,香烛,九龙会,鱼,肉,笋,蛋铺,豆芽,豆腐,饭,有必不可少的馍糍。还有纸幡,鞭炮,锄头,柴刀等,这些东西一般是家里长者在上坟前一夜准备好的。
第二天一大早,一族人或一家子会浩浩荡荡挑着祭品出发。我家当然也不例外。爸爸挑着祭品,大伯伯带着锄头柴刀,小伯伯提着老酒,远在杭州的小爷爷小奶奶,堂大伯伯,堂小伯伯一行八人也赶来了,我们一大家子二十一个人也赶在上坟的大军里。到坟前了,先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砍来小竹插上纸幡,然后一盘一盘放上祭品,倒上三杯老酒,点上蜡烛和香,烧九龙会,之后由老者“话”一下,“话”是宁海方言,就是祈祷,让祖先来吃清明,拿纸钱,保佑子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赚钱多多吉利话。大人们还会每碗拿出一点菜和一碗饭散在坟周围。最后放鞭炮送祖先回,祭祖完毕。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了,我的耳边又想起了许嵩的《清明雨上》:“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都说各地风俗不一样,但我总觉得像清明这种国家法定节日,应该是一起的吧?可是我们清明节却不是清明那天去扫墓,而是之前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
今年,我特地问了妈妈和老师,她们都说,因为我们活人过春节时,出嫁的女儿要在春节前给自己的父母送“年庚(肉、鱼、烟、酒之类)”。我们这儿的人认为清明是鬼过年的日子,子孙们也要提前送“年庚”给先人,让他们可以早早地准备年货,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我听了之后还是似懂非懂。
今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却没带我去祖先的坟前祭拜,而是带我去了四明山。我以为是去爬山,到了之后才知道,他们带我去的地方是四明山的革命烈士陵园。只见烈士墓前,两边种着翠绿的柏树,就像士兵一样守护着烈士们。我看着墓碑上的文字,才知道墓里安息的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无名英雄,有在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四明山纵队的战士,还有新时代为救落水儿童而献身的烈士……爸爸一边看,一边为我讲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他的声音时而高吭,时而低沉;时而兴奋,时而哽咽。我深深地被这些英雄们所感动,不禁流下了眼泪。我接过妈妈手中的白菊花放在烈士墓前,然后低下头,默哀了三分钟。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清理着墓前的杂草和垃圾。虽然我从来没有做过,但是在爸爸的指导下,一会儿就会了;虽然很累,但是比起这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别人的幸福的英雄们,这点累,又算得上什么。
时间过得很快,到回家的时候了。在离开墓园时,我抬起头,再次瞻仰这些英雄们,默默地在心里说:“安息吧!英雄们!你们有青山相伴,你们有后人缅怀;你们将永垂不朽!我将永远记得你们。明年清明节时,我一定再为你们来上坟!”
清明节扫墓,时间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在于我们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我们的风俗是上坟,有些地方的会碰鸡蛋等。我们又该去上坟了。
我们准备好了一些东西,踏着泥泞的山路,一步一滑地走着。最有趣的是弟弟一下子摔跤了,哈哈!正好给太公、太太公、太太外婆拜上了一拜。不一会儿,到了上坟的地方,摆好了带来的菜,倒好了带来的酒,就开始了。先给土地公一点钱,再点上两根蜡烛,把香点上,插在前面,我们小孩趁没事的时候,拿了一根树枝“打”了起来。
一开始,我们来拜这些去世了的前辈,每个人口中都念念有词,好象都很难过。最有趣的就是扔螺丝了,大家都说扔螺丝可以造高楼,大家赶紧往上扔去,扔完时,我们的手成了“乌掌”,不过都很兴奋,那这“乌掌”怎么擦呢?还好有人带了湿巾,真是雪中送炭。
不过烧纸钱也非常有趣。我们先把钱分三堆,其中一张点上火,往下扔,火就会越烧越旺,接着是浓烟滚滚,不过还坚持着往火里扔100元、元宝、1亿元,还有汽车等东西,有几张没着,我手忙脚乱因为就我一个人,大家都去另一堆纸上烧了,还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她用木棒一踢,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火越烧越旺了,我真佩服她。原来,火被压在钱底下了,一翻,火不就旺了吗?因此,我恍然大悟,一下子,纸钱也烧完了,火一灭,一下子像蝴蝶一样的灰从天而降。我们最后拜了拜,一边下山,一边采可以吃的东西。下去的时候,又一起冒险,从一条较浅的小溪上走过,又从坡上往下冲。呀!真爽,我们玩了好几次。
唉!这次上坟最刺激,不过我们挡不住时间的流逝,这样的上坟我们都很期待,因为很多亲戚从远方而来,在清明节期间吊念自己逝去的亲人,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我们都等待着下次的上坟。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沿袭的传统。每年清明节,爸爸带着我们全家要扫三次墓。
第一站是到温岭沈岙的祖坟扫墓。听爸爸说,那是我们潘家从福建迁居浙江台州的始祖墓。时值宋末元初,兵荒马乱,始祖带着全家老少五十多口避难到温岭的潘郎,然后定居沈岙。那时我们潘家肯定是个大家族。如今,沈岙全村户主都姓潘。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天,阳光灿烂,我们后蛟潘家派代表到沈岙扫墓。一到沈岙,当地村干部看我们好像久别的游子回到故乡一样,都来迎接我们,跟我们说长道短的,非常热情,还在大溪一家酒店设宴招待我们。
第二站是回老家扫墓。雍正六年,玉环复垦的时候,后蛟潘家的始祖兄弟俩响应政府号召来到了玉环,从那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代了。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从城关到后蛟,先到菜市场买了一些菜,准备中午祭祖。妈妈因为脚疼,留在大姑姑家烧菜,我随爸爸、大姑姑、小姑姑、叔叔、哥哥等到皇冠山的公墓扫墓。我们带上扫把和铁铲,到小店买了红花和香纸蜡烛,从皇冠山的西麓登山。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爸爸不停地跟他们点头招呼。其实,已故的长辈中,我只认得奶奶,爷爷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其他一概不知。我们祭扫了太公、太婆的墓,再祭扫爷爷、奶奶的墓,然后走上山岗,穿过一大片油菜地,到朝北山祭扫迁居后蛟的始祖墓。下山回到大姑姑家,妈妈已将整桌菜烧好了,大人们随即开始祭拜。祭拜过后,就轮到我们好好享用了。
第三站是到城关公墓祭扫祺晖姐姐生父的墓。因为祺晖姐姐从浙江林业大学回家已是清明节的傍晚了,只得清明节的第二天去扫墓。这天上山扫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清明节除了表示对已故长辈的敬重外,也为家人团聚创造了机会,许多人从大老远的地方回家过清明节。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再也看不到“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看着窗外那绵绵细雨,我想起了我的外公……
外公离开我们已有好几年了,在我印象中,外公是那么慈祥,那么和蔼,脸上总挂着微笑,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火。
每当我们来到外公家时,外公总会一大早去买菜,还会亲自擀饺子皮,给我们包我们最爱吃的韭菜猪肉馅饺子。外公包的饺子可好吃了,皮薄馅多,鲜甜的汁水让人满口留香。我们个个狼吞虎咽,塞得满嘴都是,手上的筷子却还是再夹上了一个,一个又一个,百吃不厌。
外公不仅是我心中的大厨,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他总是乐意陪着孩子们嘻嘻哈哈,嬉戏玩耍。我们最喜欢外公衣服上那个大口袋,他总会在口袋里放几颗好吃的水果糖。每当遇到小区里的小孩,外公都会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给他,孩子拿到了糖,自然是高兴地跳起来,拍手叫道:“爷爷真好”,外公也跟着开心地笑起来。外公最喜欢逗小孩子开心,当然,有时也会耍耍小把戏:把糖果藏在帽子里,然后骗孩子们说自己已经没有糖了,贪吃的小屁孩们哪能相信,他们像猴子一样抱住外公的腿用力一蹿,把外公的帽子摘下来,里里外外搜了个遍,在外公自制的“秘密夹层”中找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糖果。
我四岁那年的一天,我们去外公家玩。一到外公家,外公就给我变“戏法”。他摘下帽子,递到我面前,说:“你瞧瞧,这里面有东西吗?”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瞪大眼,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只见外公把手伸进帽子,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颗糖。那时我还小,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地问:“外公,这糖是哪来的呀?”只听他得意地说:“当然是我变出来的啦!”外公的话把我唬得一愣一愣的。回过神来,我正想接糖果,外公却把手缩了回去,问我他厉不厉害,我一脸崇拜地看着他,就像他的头号粉丝,一字一顿地说:“厉害,外公最厉害了!”许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只是他在逗我玩的小把戏。
亲爱的外公,虽然您不在我们身边了,但您的笑,您的好,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最留不住的是时间,它像一把记忆的钥匙,一次一次地开启我伤心的回忆。这个清明节和妻子一起回我的老家,情感异常纷乱,就是为念想着阴阳两隔的亲人,就是幻想梦绕魂牵般的时空可否穿越,仿佛只为让昔日的亲情和温暖彼此靠近,好似近距离的感恩、尽孝、为的就是不该遗忘的人、刻骨铭心的事以及越来越淡然的记忆、就是不至于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陌生、未来的祈祷可以延续。
一路上,天空飘着游动的云彩,暖暖的春意驱赶着久久不愿离去的寒冬,满眼的绿黄如大片田野上油彩而染得,那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确无法让我留念春之美、景之青、意之画。我知道,岁月在流逝,只有让一片虔诚,也长眠于这片土地。弯腰鞠躬,烧香叩头,双眼朦胧、心软如水、久久沉默。
二十四个节气,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年年清明都在祭,站在麦田,追忆自己过往在这里生活的片段,依稀闪现曾经儿时的岁月、望着已久破落的老屋,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鞭炮声不绝,轻烟四起,贡果和香烛已构成死者的节日,难道这就是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吗?雾状的烛烟散落到了哪里,你听:“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村外的景象似乎多年未变,故土难忘,乡音难改,其实一切都在心中。和妻子讨论着麦田里的小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哦!路是希望。路难道不是生命?
人的生命有始有终,亲人离世不可避免。虽无法再见面,以叙今生之缘,然那些共同生活的“碟片”,那些难以抹灭、无法割舍的思念都是生者对逝者情感的见证。生命的路是前进的,日子总是要过,什么都不能阻止生活的继续,生死的轮回。意识到这一点,思念不曾远离。
大地上的草芽已经探出了头调皮地张望着,还释出了一丝丝嫩绿。浅浅的新绿躲藏在一些衰草间,努力隆起丁点的芽苞,正在绽放春意。世界万物都在悄然变化,可惟有血肉相连的亲情,是不会随着万物变化而改变的.,在遐想、思念中又是一年清明来临的时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所有的人来说,清明节都注定是一个充满伤感和悲伤的日子。昔日朝夕相处的亲人己然远去,留下的那份痛苦与无奈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活着的人,注定要背负那种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
许久不曾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了,我以为,我已淡忘了那面斑驳的土墙,淡忘了那扇泛旧的木窗,淡忘了那屋后的竹丛,淡忘了那缕缕升起的炊烟、淡忘了那个望着远方的老人……蓦然听到一声耳熟的乡音,我的心底砰然激动,眼眸突然明亮,一份久违的感动让我的脚步由缓变快。
不知老屋旁那株老桃是否依然活着,儿时曾经在那里看花开花落,听鸟鸣林语;不知那颗老槐是否依旧生机盎然,幼时每天都在那里嬉戏打闹,还不时捋下一把洁白素净的槐树花放在嘴里咀嚼、品味那淡淡的花香,还有那如同绽放的菊花一般的笑脸,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补时那专注的目光,那用布带背着年幼的我在农田里劳作的画面……
望着天空飘落的一阵阵清明雨,那些回忆不自觉的就从心底缓缓泛起,虽然已过去将近二十年了,我依然无法忘怀故土无数温馨的场景,那些记忆就像被定格了一样,永远鲜活在我的心里、眼里
最遗憾的是曾经对你许下很多承诺,但却又无法实现。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追悔莫及。再回首,往事已成过眼云烟,而今,站在您的面前,泪流满面。我再也无法感受您经历常沧桑的双手滑过我的脸颊,再也无法听到和蔼的声音:“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别哭,坚强!”
冬去春来,小雨潇潇。乡情是我心中一部厚重的历史,令我时时品味、咀嚼!亲情是我心中的一轮太阳,一汪甘泉,时时温暖、滋润着我的心灵。
奶奶,今天我又一次站在您的墓前,仿佛看到了您的音容笑貌,听到了您的循循教诲,生命感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慰藉。
清明是一场雨。
清清明明的一场雨。
记忆中的,一直也是如此。
第一个亲人的离去,当时我幼小到没有心痛的概念。直到模模糊糊的理解什么是“想念”的时候,我才知道外公永远回不来了,不是外婆所说的外公不见了。那时我记得是一九九八年。后来的后来,我一直觉得,我和外公之间,很少很少的回忆,剪辑成片段,也是支离破碎。我发现,他的离开,让我错失了很多本应有的,关于一个老人的回忆。他的离开,不像黄昏那样,这个傍晚的错失,还可以庆幸,下一个天晴还有风景。
一场雨,就这样带走了一个人,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第二个亲人的离去,教会了我认识到什么是“缺失”。它就像我那时掉了一颗门牙一样,难看而且难受。那时二零二零年。慢慢地慢慢地,坐在凉凉的老屋的门槛上的我,只是望着这栋很大的曾经很辉煌的房子,沉默地任由秋风吹着自己的回忆。这些回忆,是深刻的始终会浮现在脑海的电影,美得我不敢再去奢侈反复回忆。因为它难能可贵到唯一,唯一到我舍不得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
今晚,我很认真的对爸爸说,记得带上爷爷喜欢的武侠小说,因为我在一个梦里答应过他,我会继续陪他看,就像小时候。
那场雨,告诉我,我不可以平凡的活着,但是我可以平凡的死去。我,当时,坚毅地对着墓碑说,不可以哭,绝对不可以。因为,哭过了,下雨了,就够了。悲痛转为力量,生活继续,希望一直在传承。我,担负着他,他们的寄托。
那场雨,告诉我,奶奶是最大最大的,我可以跟她继续开玩笑,继续撒娇,继续理解她的眼神,还有接受她一句句可爱的唠叨,享受着这一切。
以及,踏上珍视亲情的旅程,一直一直依赖亲情。即使全世界都离我而去,亲情一定一定会即刻靠近我,温热我冰凉的心灵,让我回到体验生命的长加宽乘以二还有长乘以宽。我的泪,永远都有理由落在亲情的肩膀。我的错,永远都有权利在亲情里释怀。我的成功,永远、必须都让亲情得到最重要的感恩。
清清明明的雨,洗去我一身灰尘,让我虔诚地面对活着的和死去的生命。面对了,就没有了怯懦的余地。天不怕地不怕,因为光明磊落鬼也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间过得飞快,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有到了。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带酒食果品,纸钱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亲人。
今年清明这一天,天气特别好,可不像诗句上说的那样。那天我起了个大早,由于咱们一家人要一起去扫太祖父的坟。刚出门时,感觉心情特别好,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像刚出笼的小鸟,由于这是我第一次上山扫墓。可从大人的表情上看,可没我这么高兴,也许是去扫墓的原因吧。
在山脚下,我觉得和别的上没什么两样,可到了半山腰可就不一样了。那里杂草丛生,杂草高出了我一个头。走着走着,咱们来到了太祖父的坟墓前,在坟墓的周围到处是一些树枝和杂草,它们仿佛懂得扫墓人的心情似的没有生机。
咱们先把坟墓的周围的草除一除,接着在坟墓上用些小泥块压上黄纸,摆上供品,点上香,咱们轮流给太祖父磕头。祖父在坟前念念有词,报告着这一年来家里的大事,还请太祖父保佑全家大小平安。我想:在此长眠的太祖父一定听到了咱们的话的,他一定感到欣慰,一定会保佑咱们的……
最后,咱们在坟墓前的空地上把纸钱烧了,等烧完了还用带来的水灭了火星。由于太祖父坟前有一座凉亭,咱们就坐在凉亭里吃东西。祖父还把吃完的蛋壳撒在坟墓上,我好奇地问:“祖父,为什么要这样呢?”祖父说:“表示祖先和咱们在一起啊!”死人明明就在这嘛,怎么会和咱们在一起呢?也许他活在祖父的心中吧!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最后父亲再检查了一遍,咱们就下山了。
在下山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心情非常轻松。回来时我想:原来清明节是表示对先人的怀念日,也是家庭团聚,也是踏青赏春的好机会。
今年的清明节我过得特别有意义,明年我一定再来扫墓。
清明节前后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近年来,南京人扫墓似乎提前了行动,不到清明日,扫墓之人已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拥挤不堪,马路上也经常会堵车,无端浪费了光阴。在我看来,扫墓就是人之常情,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去祭祀已故的长辈,清扫一下坟地,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未尝不可。
但就是,许多人扫墓不免落入俗套。焚香、点烛、烧纸、上供,弄得墓地一片狼藉,不仅污染了环境,妨碍了别人的生活;又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应该设法予以避免(据报纸报道,每年都因扫墓而引发多起火灾)。从文明的角度而言,清扫一下墓地,整理一下环境,献一束鲜花,足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崇敬。
人虽逝去,但亲人之间的感情,就是难以忘怀的。活着的人去给逝去的长辈扫墓,则就是一种礼仪,故扫墓也就是表达一种情感。纵观历史,许多三代以上的祖坟,除了轩辕、炎帝、大禹和部分名人之外,很少有人问津。外戚之坟,更不必说了。可见扫墓这种关系,大致上只能维持三代到四代,其远代祖宗,就无人顾问了。其坟也成了荒山野墓。
逝后修坟墓,占土地,与子孙争地盘,实属不当。有人问,火葬之后如何办?就是不就是再搞墓穴,作为长眠之地。若如这样下去,再过百年,墓穴遍地,泛滥成灾,令人担忧。现在已经有人提倡大海(水)长眠、树根长眠,即将骨灰洒入江海,或埋在树下,既卫生干净,又使逝者回归大自然,实属明智之举。
孝敬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就是一种责任。但这种行动重在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亲情的温暖,度过舒心的晚年。如果生前不孝,让父母操心、忧心,找各种事由,责难父母,而在其死后,又建墓,又祭扫,逝者如何感觉到!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
清明的前一天,各大超市可火了,人们推着购物车,细心地挑选祭祀用的糕点、生果和糖果,生怕给长辈的祭祀品不敷好。妈妈每年都是这个购物团中无力的一个,你看她挑好满满一车的祭祀用品,排正在长龙般的步队中,然后急冲冲地回家拾掇,就怕出一点点差错。
颠末漫长的途,来到久违的家乡,吃上几个甘旨的青团是再惬意不外的事了。农村人做青团也出格热闹,七姑八婆聚正在一路,边做边妙语横生。
青团是由糯米粉、小麦粉掺正在一路,做成皮;馅一般分甜咸二种,甜的根基上都是豆沙馅,喷鼻苦涩甜,吃起来甜而不腻;而咸的一般用笋、猪肉、花生米等炒正在一路,咬起来脆生生,闻起来喷鼻馥馥。再正在青团外面包上二片“青叶娘”,往锅里一蒸,清喷鼻扑鼻而来,咬一口,喷鼻味就正在你的嘴里洋溢开来,让你吃完一个还想吃一个。
清明节的沉点当属祭祀了,走着不常走的高卑山,赏识着不常见的乡野风光,一上倾听春风的歌声,我们来到了一座座长辈的坟茔前点上喷鼻和蜡烛,倒上三杯陈大哥酒,摆好细心挑选的祭祀品,再正在坟前诚心诚意地拜一拜,本人平安然安,万事如意。
不外,现正在人们防火认识越来越高,烧冥币、放鞭炮等习俗逐步被鲜花等文明的祭祀体例所代替。虽然上了年纪的奶奶仍是十二万分的不欢快,但也拗不外我们的集体挽劝。我呢,老是亲手采摘一些野花,扎成一束,地放正在坟前,看到这个,奶奶也笑了!
扛上锄头,来到竹荫下,正在层层落叶中找寻那冒尖儿的笋。一旦找到,就会引来无数爱慕的眼神,然后你抡起锄头,要很是有技巧地刨开笋四周的土壤,最初插到笋的根部,用力一撬,一个胖胖的笋娃娃就咕碌碌滚了出来。带上自挖的竹笋回家,炒个小菜,不是很无情趣吗?
欢送利用手机、平板等挪动设备拜候中考网,20xx中考一陪同同业!
清明这天,太阳公公心情大好,一扫前几天的阴雨绵绵,来了个阳光明媚。我和陈宁恬、叶家硕、麻然然等几位同学相约雁荡逸园,一起寻找春的脚步,触摸春的绿意。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了逸园的入口。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绿盈盈的闹春图。你看,那边两棵身姿婀娜的柳树正在媲美呢!她们那嫩绿的“辫子”随风舞动,似乎在卖弄着自己苗条的身段。走近细看,柳枝上抽出了嫩嫩的绿芽,好似一个个小精灵,在枝头快活地玩耍。放眼前方,整个山上绿油油的一片,浅绿的,深绿的,墨绿的……汇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穿过入口,我们来到了樱花的世界,道路两旁整齐划一地站立着一排排“粉红少女”——那便是樱花了!这些少女时不时地从自己的“花篮”里拿出花瓣撒向地面,铺成一条粉红色的地毯,像是捧着鲜花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轻巧地踩在花瓣上,地面上发出了沙沙声响,十分美妙。阳光照射在樱花树上,形成了一道粉色的光,粉色光又照射在路边海报中的樱花大使的脸上,把樱花大使照得更美了!蝴蝶们纷纷飞来闻花香,它们围着樱花树翩翩起舞,陶醉在。
告别樱花,我们来到了绿油油的田间。草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青草,其中有一种植物头顶上有三四个像小碗一样的淡黄色花蕾,花蕾被几片小叶子包围着,小叶子青中渗透着淡淡的白,毛茸茸的,像棉花一样。用手轻轻采摘,就会有一条白色的细丝出现。阿姨告诉我,这就是我们清明吃的棉菜了。对照棉菜的特征,我轻轻地拨开杂草,细心地观察,不一会儿,就在脚边发现了一棵小小的棉菜。我用手轻轻抚了抚它,感觉着棉菜的柔软,亲吻着棉菜的花香,真的舍不得采摘这么可爱的小棉菜啊!但是为了品尝美味的棉菜饼,我不得不忍痛割爱,闭着眼睛摘下了它。我兴奋地寻找棉菜,大有收获,摘了满满的一小篮子。
春是如此美丽,绿是如此醉人,望大家常随踏青的脚步,欣赏春的美丽。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三月的的尾巴中我们即将迎来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xx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清明,烟雨。
呷一口碧螺春茶,饮不尽我对祖母的悠悠思念。
“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祖母家住太湖边,每逢清明谷雨之前,她会斜背一个自制棉布袋,趁着白露刚晞,赶往碧绿葳蕤的茶园,采摘新茶。
“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祖母虽是个村妇,不懂音律,却不想能将采茶的民谣唱得如此宛转,像一只黄莺在枝头歌吟。她身着藏青衣服,头扎一块蓝印花布,看上去是那么的淳朴自然,而我,像一只蜜蜂尾随着她。看她兰花指轻翘,倾着上身,像一羽轻盈的蝴蝶在翠绿的茶园里翩跹起舞。
春雨过后的茶叶疯长。狭长的叶片根部掖着一小枚翡翠般碧绿的幼芽,那就是新茶了。祖母的眼特别尖,只要长度略满一个小指甲就微微低头,轻轻一掐,拳头一握,待掌心里茶叶鼓鼓囊囊,便可放进那只粉红色的布袋里了。听她说,这只布袋还是用我儿时的小衣缝制而成的呢。我却不以为然,笑她的傻。不就是一只茶袋么,买个不就成了。
祖母,站在茶圃里继续采摘着新茶,一刻也不愿停歇,说是:“采茶,要趁早,好卖个高价,供娃念书。”我不懂,闹着祖母要陪我玩。扯她的衣角,抓她的头巾,在空中甩着玩。
有一次,祖母突然停下来,招手示意我过去。只见,她小心翼翼地从叶子间掐一粒芽尖,放进自己的嘴里,抿一抿,嚼一嚼,眉头渐渐皱成一个“川”字,又渐渐舒展开来,绽放成一朵菊花,我觉得好奇,也伸手摘一枚,吐出舌头,轻轻放在舌中央,一卷,嘴里顿觉苦涩,鼻子陡然一酸,骂祖母坏。
祖母,弯下身子,用衣角轻轻擦拭我的泪水。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娃啊,生活就像这枚新芽,在没炒熟前,是有点苦味的。你再仔细地回味下,这苦中是不是还带点甘甜呢?”我默默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没想到,这一句箴言竟成了祖母最后留给我的珍贵遗言。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又是一年清明至。祖母,我和爸妈说好了,等这个周末就回来看您。我还想沏一壶今年刚出锅的碧螺春,洒在您荒凉而寂寞的青冢。
因为,只有我知道,您最爱喝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