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家楼下有一位老人,他不但会修自行车,还会补鞋。老人约莫70来岁,白发中夹杂着几根黑发,皮肤黝黑发亮,粗糙的手上长满了老茧,手指又粗又短,手指甲的缝隙中都是污垢,非常的难看。可这双难看的手却灵活得让人吃惊,老人用这双手修好了一辆辆自行车、一双双鞋。
记得有一次,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去外婆家吃饭,路上自行车的链条掉了。在这满世界都是汽车的时代,自行车的修理铺几乎退隐江湖了。没有办法,只能推着车来找老人修理。
老人见了我们,问明了情况,二话不说,放下手中活儿,带上工具来到自行车旁蹲了下来,用他那满是老茧的手在自行车的踏脚处捣鼓起来。他的手黑乎乎的,眉头紧锁着,黝黑的脸上冒着汗珠。不一会儿,老人紧锁的眉头松开了,嘴角微微向上一扬:“修好了!”妈妈掏出钱包付钱,可老人说:“这是小问题,不用钱”。妈妈过意不去,和老人说了好一阵,才勉强收取了一点费用。
我常常去阿姨家,每次都能见到这位老人。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和老人也熟悉起来。和他交流后知道,老人的修车铺打气是不收钱的。每天打气的人有很多,因为人多,打气筒也就坏得快,没几个月就要更换新的。有人曾经劝他收钱,这样就不用自己花钱了,但老人不听他们的劝告,还是坚持自掏腰包购买打气筒,放在显眼的地方为来往的路人提供方便。
现在的社会像老人这样无私奉献不讲回报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以个人利益为重,功利心强,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一个在屋檐下的修车铺,一位平凡的老人却一直坚持自我,真诚、善良包容生活中每件事情和每个人,即使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给你最温暖的东西。
一位让我敬佩的老人!
大风呼啸而过,巨浪滔天,乌云盖顶,吞噬了我轻飘飘的身体。迷雾间现出了一抹身影,她手里的铃铛叮铃叮铃召唤着我到她的面前。
老人风烛残年,眼窝深陷,但眼角却依然光芒万丈,眼角散发出的光好像有我现在的身影。她的背微微弯曲,眼神迷离,却又坚定地领着我到一处殿堂。殿堂外富丽堂皇,殿堂内却简陋万分,唯一的特别之处在于堆积如山的书籍。
我好奇地问老人:“这些书从何而来?”
老人没有立即回答,带着我往殿堂的更深处走出。越往里走我感觉越熟悉,好像我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书籍,又好像我在哪里看过、摸过这样的书籍。
老人终于停了下来,从万千的书籍中抽出一本,我惊喜万分,这不是我最近正在读的《朝花夕拾》吗?
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她的声音与我大为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她说:“这些书是我这一生累积下来的,你看到的是有形的书籍,还有你看不到的无形的书籍。你现在再仔细看看,殿堂内你还觉得简陋吗?”
我环视了一圈,发现殿堂内出现了很多别致的`东西。墙壁上浮现了很多有趣的壁画,上面画满了各朝各代的历史,历史的精粹与糟糠道出了时代的变化。原本光秃秃的顶梁柱也变得奇妙无比,似乎在昭示着新时代的科技与文明。还有各式各样的灯饰,将乌黑一片点亮,眼前立马就浮现了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明。
当我回过头要找老人时,老人已消失不见,留下我在殿堂里久久欣赏不肯离去。
后来我慢慢地也就发现,我与老人应该是同一个人,老人与我也应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