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由来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节气详解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民间习俗
主要活动
官方活动
流内官官员:周礼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称贺赴宴接受赏赐。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前一日,临安府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各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人谢。”
《燕京岁时记》:“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地方官员:上行下效,各郡县迎春也很热闹。但与礼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间更多了热闹庆贺的气息。这一天的活动称为迎春。民间进行表演先预演称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义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并设春官然后由郡县太守等象征性耕种,并打春牛,代表民间可以进行耕种了。活动主要有:
一县里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或众农家敲锣打鼓将小孩拜请回家叫迎春民间摆上果品春盘在案等待春的到来)。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
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打牛仪式有县政府举办“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侯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诊立春日祀芒神(传统管农事的地神也称春天之神)鞭土牛毕。。。”
三赶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东郊称为立牛旁边放携带农具鞭牛的假人为耕夫然后农民向其拜击鼓打牛之后人们把土牛的土块带回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进牛的繁殖。
附录:春牛:《事物记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民间活动
一游春(探春、游行):县里活动之后,民间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装扮起来,开始游行。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另外还有的意义就是: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候(立春那日游春叫探春)。
二民间互相馈送:
1春牛: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2春牛图: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3春娃: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赠贺礼拜贺,称为拜春
三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纸糊成春牛,摆放在家中
四贴春字画:家家在门上张贴迎春的字画字和春字有关画有腊梅迎春之类
五搭燕子窝:给花树戴燕子胜帛条
六种迎春花:
七春胜贴门窗:妇女剪春燕花鸟簪(或有专门买的春燕簪花鸟簪)用红纸剪鸡贴屋门
应景佩饰
妇女剪出各种春天动物的胜装饰在家里,或贴在门窗屏风,或戴头上。
一春幡:春幡种类:燕子、柳、花、鸟、蝴蝶、凤凰、飞蛾、蚂蚱、鸡。
1、立春幡:窄长旗垂直挂在户外;也可戴妇女头上。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前蜀·牛峤《菩萨蛮》词之三:“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2、戴春胜剪春胜:剪彩为春胜插头上或挂树上。春幡由来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前蜀牛峤《菩萨蛮》词:“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宋代民间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浓郁习俗。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宋周密《干淳岁时记》:“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宋元时期又称幡胜为“闹娥儿(春蛾)”、“斗蝶”、“闹嚷嚷”、“长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银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则剪纸为春幡。《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明《酌中志》:“立春之时,……自岁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明沈榜《宛署杂记》:“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娥、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戴满头者。”最早春幡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社会形成才以布帛为之,甚至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人体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胜”自古以来作为人们一种头部饰物,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类型,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做成,其中纸制较为方便。立春时节,中国女子有配戴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的习俗,而“幡胜”是长条形的,是上古传说中的凤凰羽翅的象征物。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绸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则有春花、春燕、春柳、春凤等等。在客家地区,传统的立春时节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儿也戴春幡于手臂,男左女右,作为立春的标志。
二佩燕子:妇女剪彩为燕戴头上,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胜、彩胜、春书。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立春进书,以青缯为帜,刻龙象御之,或为哈蟆。”妇女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三戴春鸡:母亲做公鸡缝在小孩子帽子上妇女穿豆挂牛角撒豆在牛身驱鬼辟邪之用。
四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换新衣。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不,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舞狮子、放鞭炮……可热闹了!最让我们小孩子兴奋的是可以拿压岁钱,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在春节才有这些习俗呢?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活在海洋里,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人们每到除夕就逃到深山去。后来,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灯笼、舞狮子,来驱赶“年”,吓得“年”跑回了海里,再也不敢出来。而这些驱赶“年”的方式被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成了我们的习俗。
除夕夜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不但可以玩,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长辈要给我们晚辈压岁钱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睡熟的孩子的头,孩子醒来之后也会变成“祟”。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守“祟”。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与孩子玩。孩子睡了,他们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不敢合眼。半夜,“祟”刚伸出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发出了道道闪光,“祟”吓得赶紧跑了。他们把用红纸包八枚铜吓退了“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人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知道了这些习俗,认识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说起我的家乡徐州这边过春节的事,那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们喜欢把过春节说成是“过年”,而且是“红红火火过大年”。
“买年货”是最最重要的。每到过年,妈妈都会把家里的大冰箱塞得满满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我们徐州人过年讲究年年有余,准备食品那是多多益善。另外就是要给全家人添置新衣,当然购买春联、鞭炮等喜庆物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尘”,其实就是“大扫除”。妈妈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打扫卫生,把家里里里外外、从上到下,全部擦洗一遍,而我一有时间就被抓去帮忙,每次都把我累得腰酸腿疼!妈妈说,这就叫辞旧迎新。哎!作文
贴“春联”和贴“福”字这两个活也是我的,得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贴上。“福”字还得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屋里屋外、门上墙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福”字,显得很是喜庆,寄托了我们徐州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放鞭炮”和“拜年”是我最最喜欢的了。响炮、花炮,长的、短的,别人不敢放的我都敢放。拜年!那是为了赚“压岁钱”,每年这时候我都是满载而归!特“爽”!作文
说到“守岁”,那我可就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了,一过了十二点,就困得上下眼皮直打架,早把自己说过的话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最后就到了元宵节。吃元宵(我们徐州人叫吃“汤圆”,是团圆的意思)、点花灯、猜灯谜是我们徐州的习俗。我的书柜里有一个用面做的“老鼠灯”,是小时候带我的保姆奶奶给我做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是神奇极了!
过完了元宵节,春节才算真正过完了。而每年的这时,我都是意犹未尽,真恨不得再重来一遍,没有办法,只好掰着手指头盼着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我的家乡在乐陵南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有那里的春节习俗,那么作为一个在济南生济南长的乐陵人,就让我来一一阐述这里的习俗。
第一,挂灯笼、放鞭炮:先说一句题外话,济南的年味好淡哦!鞭炮放的也少,至于灯笼吗,也就小区门前挂一两个。而老家就不一样啦!大年三十晚上五六点钟,家家户户挂上通红的灯笼,鞭炮也响得和打雷一样了。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堆鞭炮,有大鞭炮、小鞭炮、烟花、钻天猴,大鞭炮震耳欲聋;小鞭炮清脆响亮;烟花五颜六色;钻天猴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后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把整个村庄照的跟白天一样;家家户户还燃放起了篝火,不是为了取暖,而是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第二,给逝去的祖辈磕头,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供有家谱,上面列有逝
去祖辈的名字,大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小辈子孙就要给祖辈磕头,希望祖辈可以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幸福。看到大爷们磕得那么虔诚,我也跟着跪下磕头,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吃水饺,拜年,在我们村里,大年初一这一天都起的很早,大概也就五六点钟就起床了,抱柴火,烧大锅,煮水饺,不知怎么的,感觉大锅里煮出的水饺格外的香!吃完水饺大家都走街串巷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互致问候,那乡音不是一个亲切可以形容的!
第四,扭秧歌:扭秧歌的时间在大年三十后的几天,大概在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已经是锣鼓喧天了,敲鼓的敲鼓,打锣的打锣,剩下的都在扭秧歌,除了一些舞步熟练的老爷爷老奶奶,也不乏一些新手,他们依葫芦画瓢的扭着,倒也有模有样,其中数小孩子的舞步最搞笑了,简直可以当春晚小品看了,他们的舞姿张牙舞爪,把人逗得捧腹大笑。突然有一个小孩自己绊到了自己的腿,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接着就是亲戚们的安慰声……
我老家的习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祝老师和同学们春节愉快!